2018年尤溪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尤 溪 縣 統 計 局
國家統計局尤溪調查隊
(2019年2月28日)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全縣各級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委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決策部署,全力推進“我家在景區”新尤溪建設,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邁上新臺階、展現新形象。
一、綜合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初步核算,201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46.44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4.44億元,同比增長3.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0.51億元,同比增長7.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1.49億元,同比增長10.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方生產總值為6.82萬元。
產業結構提升優化。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8.6∶44.2∶37.2調整為18.0∶44.9∶37.1,一、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下降0.6和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7.8%、42.9%和49.3%,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6、3.3和3.7個百分點。
精準扶貧扎實開展。2018年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26人全部實現脫貧;實現18個村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村管理,實現東頭等10個村退出空殼村管理。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穩中有升。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3.65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農業產值43.05億元,同比增長6.7%;林業產值19.41億元,同比下降2.7%;牧業產值7.65億元,同比增長1.0%;漁業產值2.44億元,同比增長4.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1億元,同比增長6.5%。
種植業發展平穩。全縣糧食播種面積33.41萬畝,同比增長7.2%,糧食總產13.34萬噸,同比增長8.5%;其中谷物面積27.34萬畝,同比增長0.3%,產量11.81萬噸,同比增長4.3%;薯類面積5.45萬畝,同比增長62.2%,產量1.41萬噸,同比增長61.6%;豆類面積0.63萬畝,同比增長13.1%,產量0.11萬噸,同比增長15.0%。
林業發展有升有降。木材采伐量52.35萬立方米,同比下降40.4%;毛竹產量3775萬根,同比增長2.1%。
養殖業有起有落。全年肉類總產量2.61萬噸,同比下降24.2%。主要是受環境綜合整治和年末非洲豬瘟的影響,全年生豬出欄25.09萬頭,同比減少27.8%,豬肉產量2.02萬噸,同比減少29.8%。水產品產量0.97萬噸,同比增長4.6%。
三、工業、建筑業
工業經濟逆勢上揚。2018年,全縣在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9家,比上年同期減少3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產銷率98.52%,比上年同期下降0.14個百分點;全社會工業用電量10.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7%。
工業經濟效益提高。201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95.40億元,同比增長15.6%;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33.66%,比上年同期提升47.97個百分點。
建筑業發展趨緩。2018年,全縣實現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25.00億元,同比增長4.0%。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業企業25家,實現總產值18.68億元,同比下降17.6%;實現利潤11.01億元,同比增長1.1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5.6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3.1%,其中新開工面積95.99萬平萬米,同比下降6.9%。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發生調整。2018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5.0%。其中項目投資增速與上年持平,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7倍。全縣5000萬元以上國家庫新入庫項目29個,入庫項目總投資額40.1億元,占新增總投資額的54.5%;500—5000萬元的省投資庫入庫項目57個,入庫項目總投資額13.3億元,占新增總投資額的18.1%;房地產項目入庫項目5個,入庫項目總投資額20.2億元,占新增總投資額的27.4%。
房地產市場升溫。2018年,全縣商品房屋銷售面積16.8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8.7%,商品房屋銷售金額14.11億元,同比增長56.8%;全縣商品房屋施工面積101.6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2%,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25.54萬平方米。
五、內外貿易
消費市場需求溫和上漲。2018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47億元,同比增長6.2%。按規模統計,限額以上批零和住餐業實現零售額17.49億元,同比增長4.9%;限額以下批零和住餐業實現零售額34.98億元,同比增長6.9%。按消費形態統計,限額以上餐飲收入0.67億元,同比增長3.6%;限額以上商品零售16.0億元,同比增長4.3%。全年實現限上批發業銷售額25.94億元,同比增長19.5%。年末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45家,較上年增加4家;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企業10家,較上年增加4家。
外資外貿持續增長。2018年,全縣實際利用外資3830萬元,全縣外貿出口15.74億元,同比增長4.9%。
榮獲“全國電商示范百佳縣”稱號。2018年,全縣電子商務應用企業143家,電子商務從業人員2310人,電子商務交易額13.67億元,網絡零售額7.58億元。
六、財政、金融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2018年,全縣實現公共財政總收入12.24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上劃中央收入4.18億元,同比增長5.7%;地方公共財政收入8.06億元,同比增長3.0%。在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5.32億元,同比增長0.9%,稅性比66.1%。全縣公共財政支出29.48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22億元,同比下降11.6%;教育支出7.41億元,同比增長2.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30億元,同比增長21.1%;農林水支出6.11億元,同比增長43.4%。
金融市場有序發展。2018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50.80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人民幣住戶存款余額110.84億元,同比增長12.0%。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11.28億元,同比增長4.2%。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余額存貸比73.8%。
七、交通、旅游
交通條件明顯改善。2018年,全縣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5.53億元,同比增長3.9%。全縣共有跨區線路12條,公路通車里程24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4公里、國省道181公里、農村公路(縣、鄉、村道路)2092公里。全縣共有客運車輛109輛,總座位2643座;貨運車輛1637輛,總噸位20358噸。全年完成客運量113.22萬人次、客運周轉量8794.95萬人公里,比上年分別下降12.0%和19.2%,緊張的公路運輸得以緩解主要得益于鐵路運輸的發展;全年完成貨運量987.63萬噸、貨運周轉量107233.89萬噸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2.2%和6.1%。
旅游事業蓬勃發展。2018年末,全縣已建成4A景區3個、3A景區6個,A級景區在全市排名第一。全縣擁有農業觀光采摘園5個,休閑農莊10個,146家農家樂。全年接待旅游人數為228.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4.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5.1%和53.2%。
八、教育、科技
教育事業再創佳績。2018年秋,我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54個,在校生57702人。其中:公辦幼兒園24個、民辦幼兒園39個,在園幼兒14984人;完小41所、教學點27個,小學在校生24642人;初中13所,初中在校生9513人;完中4所,高級中學1所,高中在校生6419人;職業中專1所,在校生2063人;特教學校1所,在校生81人;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1所,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全縣在編教師4292人,其中幼兒教師325人,小學教師1662人,中學教師2014人,職業中專學校172人,特校教師20人,進修學校教師37人。2018年高考中,黃曉緣和林家梁兩位同學分別以656分、696分的成績包攬全市文、理科狀元。
科技創新積極推進。2018年,全縣上報各類科技項目8項,其中省社會發展類項目2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項。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市級企業技術研究中心2家。全年專利申請量327件,其中發明61件、實用新型216件。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13件,其中發明10件、實用新型149件。有效發明專利41件,同比增長20%。全縣2家企業被新認定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6家企業9名管理人員被認定為福建省知識產權專員。
九、文化、體育、衛生
文化供給活動多元化。2018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60多場次,配送“半臺戲”服務50多場次,深入5個偏遠小學開展“藝術扶貧”活動30多次;開展“圖書智民”活動,年內新增圖書5394冊,接待讀者6.66萬人次,外借6.84萬冊,咨詢服務84人次,新辦書證525張;開展“文博樂民”活動,舉辦書畫作品展、書法展、越窯青瓷展等25場,組織《說古道今話尤溪》本土文化專題系列講座及迎新春燈謎展猜、幼教博物館綜合實踐等活動,縣博物館全年共接待游客28.6萬多人次,講解537場;開展“電影益民”活動,電影公司深入全縣各行政村放映農村電影2901場次。
體育賽事成績斐然。2018年,本縣籍運動員參加國際、國家、省、市各級的體育賽事共獲金牌22枚、銀牌24枚、銅牌18枚。全年累計開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動130多次,參與健身活動人數11.7萬人次。年內全縣體育彩票網點40個,全年銷售體育彩票2330萬元,同比增長9.5%。
人民樂享健康紅利。2018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17家,其中二甲綜合醫院、三乙中醫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各1家,民營醫院3家,鄉鎮衛生院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家,門診部3家,診所、醫務室、衛生所(室)384家。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912名,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814名,注冊護士840名;共有鄉村醫生500名。共有醫療機構床位1641張,其中公立醫院1005張、民營醫院217張、基層醫療機構419張。全年公立醫療機構總診療190.58萬人次,其中縣級醫院74.74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15.84萬人次;公立醫療機構總入院5.73萬人次,其中縣級醫院4.02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71萬人次??h級醫院病床使用率為90.9%,鄉鎮衛生院為55.47%;縣級醫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為8.28天,鄉鎮衛生院4.65天。
十、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2018年末,全縣戶籍人口452974人,同比增長6.31‰,其中男性人口243068人,女性人口209906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3.7%和46.3%。全年出生人口8849人,出生率19.60‰;死亡人口2285人,死亡率5.06‰;人口自然增長率14.54‰。按人口年齡段分:0—17歲96342人,占總人口的21.3%;18—59歲284434人,占總人口的62.8%;60歲及以上72198人,占總人口的15.9%。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6.2萬人,同比增長2.77‰;城鎮化率46.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按城鎮化率計算,其中城鎮人口16.8萬人,農村人口19.4萬人。
居民收支持續攀升。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67元,同比增長7.2%;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289元,同比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5元,同比增長7.3%;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539元,同比增長7.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88元,同比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361元,同比增長5.1%。
十一、社會保障、社會福利
保險參保實現全覆蓋。2018年,全縣參加機關保0.96萬人,征收養老保險基金2.16億元,征收職業年金3194萬元;參加企業保2.28萬人,征收基金1.24億元;參加工傷保險4.18萬人,征收基金1266萬元;參加失業保險1.76萬人,征收基金741萬元;參加城鄉居民保15.29萬人,征收基金2006萬元。
全面落實保險待遇。2018年,為5115名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2.31億元,為6238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1.76億元;60周歲及以上養老待遇發放6.28萬人,基層養老金每人每月118元;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享受待遇3304人,共發放被征地農民保障金677.24萬元;支付工傷保險基金985萬元;發放失業保險基金236萬元。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2018年,全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608人;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1385人,其中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353人;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9%,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達100%。
提升社會保障福利。2018年,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每人每年達6144元,為全縣農村低保對象3050戶6074人發放農村低保金2647.51萬元,為城市低保對象202戶354人發放城市低保金195.63萬元,為特困人員759戶786人發放供養資金1071.32萬元。全年共發放撫恤補助資金1270.4萬元,實施臨時救助866戶2698人次326.04萬元,共發放殘疾人困難生活補貼79187人次392.09萬元,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73147人次501.76萬元。
十二、環境、安全生產
節能減排成效突出。2018年,城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44,同比上升0.1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7%。地表水、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較高水平,城區飲用水源地水質每二個月監測一次且達標率均為100%,地表水監控斷面每個月監測一次且達標率達到Ⅱ類水質。全縣環境質量保持較好水平,各項指標均符合各功能區劃要求,公眾對區域環境評價良好。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2018年,全縣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1起,死亡5人、受傷9人,直接經濟損失147.2萬元,與上年比起數下降21.4%,死亡人數下降16.7%,受傷人數下降25%,直接經濟損失上升4823.1%,無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2人,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1.38人。
注:1、本公報所列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項與分項合計不等情況不做機械調整。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閩公網安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