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遺產
【立春節】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尤溪人非常重視這一節日。接春時,各家各戶在正廳或廚房點燭上香,門前插青(帶葉的竹枝、松樹枝),鳴炮迎接。有的人家還在門口貼上對聯:“春為一歲首,梅占百花魁”;舊俗,立春日清晨,縣官著朝服,執彩杖,繞著土牛,杖擊三次。以至土牛被擊打的土屑紛落,平民百姓競相拾取這土屑,灑到自家地里,表示接到春、接到福了。這就是所謂的搶春。鞭春的意思,是要把正在冬休的耕牛打醒,讓它振作起來,在新的一年里再為農業生產辛勤耕作。民國以后,這個儀式不再延續了,而代之以購買春牛圖回家。
【正月初九天公日】
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在尤溪人的心目中,是一位神職至高至尊的大神帝。凡是人生的重大喜慶,如結婚、生子、做壽、喬遷等,民俗都要舉行謝天之禮儀。每年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日,是日,各家各戶備上豬頭,大公雞(俗稱“天公雞”)、紅鯉魚(俗稱“天公魚”)、目魚干、五種果品、五種素菜、線面(寓意長壽)、紅蛋(寓意吉祥)、茶、酒、魚。凌晨當空擺設供筵,敬祀“天公”,祈求福壽。
【過九節】
農歷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糜粥”,贈親朋好友及鄰里。傳說高陽氏之子好穿破衣吃稀粥,并在這一天死去。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這天煮九糜讓人們分享,意謂“送窮”。民謠云“早上窮,晚上富”。早上“食九糜”,晚上吃盛筵,另一傳說來自“目連救母”。說的是目連的母親死后,墮入餓鬼道中,目連以十方威神力,劈山救母,使母親得以脫離餓鬼之苦。人們感其孝心,煮九糜布食。中仙、新陽、西城一帶又將正月二十九稱作“尾九節”(正月最后一個逢九日),說此日是狗的生日,煮九糜相賀祈一年平安。九糜煮好后,先供天地,也在床下擺三樽,祈清潔無穢。然后,家人食用。
【采青節】
農歷二月十九日,這天,農村人家有食“艾粿”習俗。是用採集的艾草嫩葉煮熟搗成泥,拌入粳米團舂成艾粿。顏色青綠,風味鮮美,清香撲鼻。食艾粿,以祛邪氣。
【清明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節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開始萌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F在,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仍然喜歡出去郊游,到野外去摘一兩枝剛長出的野花帶回家插在花瓶里;也有人在門口插上楊柳枝條,叫做“插柳”、“接春”。清明節掃墓的習俗在尤溪顯著并不普遍。洋中有少數人上山祭掃先人墳墓,中仙多有揀祖先遺骸遷葬新墳之舉。清明節的應節食品是“艾粿”或“咸粿”,同時,清明節也有采茶習俗。
【耕牛節】
農歷四月初八為耕牛節,有的鄉鎮稱牛生日(如湯川鄉),有的說是牛吃了仙桃的日子(如新陽鎮)。這天,農家不役牛,清晨早早地就將牛放牧到野外吃草,以求牛長得健壯。有的舂糍巴喂牛。民間這天要食光餅,已出嫁的女兒要給娘家人送咸、甜兩色光餅。咸光餅較酥脆,甜光餅較軟,稱“征東餅”。據說這天吃光餅可防蛀牙。城關親戚之間也有互相饋贈包子或糕餅的。
【立夏節】
立夏是夏天的開始,習慣上把它當作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農家在這天煮紅糟豬肉筍佐餐,吃糯米飯,粳米筍餡粿。煮紅糟豬肉筍的筍,用的是山間小徑竹的筍,整根去殼煮熟后,用刀背拍扁不切段,和豬肉(切塊)、紅糟同煮,寓意豐收滿堂紅,吃了有腳勁,俗稱“接骹骨”、“接腳力”。有的鄉村,還舂粳米粿包筍餡、菜餡為食,叫夏粿。
【中元節】
中元節,尤溪人俗稱“七月半”,即農歷七月十五日,又稱為鬼節。原為宗教節日,道教認為是日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作齋醮薦福;佛教則作“孟蘭盆會”以追薦祖先,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曾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救母于倒懸之中。后來,便衍變為民間祭祖日,家家追薦祖先亡靈。
尤溪人十分看重“七月半”,將七月初一至十五日,均作為“七月節”。據說古代亂世時,百姓避亂山區,不同姓氏的人患難相逢,情同手足,輪流過節,所以至今尤溪民間過“七月節”的日子都不相同。這個節的主要活動是在午后到祖祠祭祀祖先,懷念亡靈。不同村落不同姓氏,祭祖的時間也不相同。備祭祖供品時,則殺鴨、舂粳米粿、炊咸秈米粿或九層粿。七月節的應節食品是咸秈米粿和卜鴨。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亦稱“仲秋節”、“團圓節”,始于周代,盛行于唐代。每逢中秋,吃月餅賞月已成為傳統習俗。這天晚上,全家人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如親人在異地,就同時望月表達思念之情。節前,已出嫁的女兒要給娘家人送月餅,親朋好友間也互送月餅,也有人給師長送月餅的。尤溪人一般在中秋夜吃一餐豐盛佳肴。新陽、八字橋村民家家團聚晚餐,坂面鄉還有個習俗:是日,小孩子用稻草編織成繩,懸掛在梁上,再橫結凳子作成秋千蕩著玩樂。
【立冬節】
立冬標志著冬季的開始。立冬一過,農民將陸續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過立冬節,農家都舂糯米粿或粳米粿進食,稱作“嘗新”,吃“交冬粿”,以歡慶糧食豐收。而且許多人家宰雞鴨,和幾種有滋補強身功效的青草根,熬煮成湯食用,俗稱“交冬進補”。
【冬至節】
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亦稱“長至”。冬至前夕,各家要搓“粿丸”。冬至日另一項活動便是祭祖。過去,是日祭祖須用全豬全羊,祀畢全姓人共食。另外,凡認為祖先墳瑩“風水”不好且必須遷移的,則在冬至日開墓拾取骸骨裝入“金甕”,移往重造的新墳。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閩公網安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