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古墓葬
尤溪古墓葬歷史久遠,青銅時代為土坑墓,晚唐五代出現磚室墓,宋元時期壁畫墓流行一時,被考古界美譽為“南方地下敦煌”。
宋代壁畫墓
【坪寨壁畫墓群】位于梅仙鎮坪寨村南約500米,年代北宋中期至南宋初。分布在長1公里、寬800米的山崗上,1988年6月30日發現。
【城關公山壁畫墓】位于城關鎮西南1公里的公山之麓,宋代此地稱之為王老坑。1986年8月下旬,居民建房挖地基時發現,縣博物館配合省考古隊進行搶救性的發掘。
【潘山壁畫墓】位于西城鎮光林村的潘山自然村,西距城關2公里,宋代。1983年11月,縣農科所基建時,發現了一座古墓??h文物部門聞訊后,此墓已被挖開十余天,縣博物館配合省考古隊,隨即對它進行了搶救性的清理發掘。
【麻洋壁畫墓】位于西城鎮麻洋村,離村部向東約1公里,年代為北宋中期。1987年2月,縣博物館派員下鄉普查時發現,并將當地村民挖出的壁畫殘跡墓磚帶回縣博物館保存。而后配合省文管會考古隊,隊壁畫墓進行了發掘清理。
【城關一中后山m1、m2號】1990年3月上旬,在城關尤溪一中后同進行的基建工程中,發現了一座古墓,縣博物館得報后趕到現場時,該墓已被打開多日,墓室壁畫及磚雕略受一些破壞。該館將情況上報省文管會,省里立即派出具有豐富經驗的考古隊,對該墓進行科學的發掘。
【梅仙彭坑村壁畫墓】1990年12月下旬,縣博物館根據文物保護員的報告得知,梅仙鎮彭坑村村民建房時,發現一座古墓,里面繪有壁畫,便立即派人趕往清理。該墓形制為券頂單室墓,壁畫有別于此前所見各墓。墓頂繪有山川竹木、日月風云與龍飛鳳舞等畫面。兩壁繪有12尊古代官員,每個人物造型頭頂分別榜書“丑”、“辰”等字。“丑”字下方繪有牛、蟹、鰲,“辰”字下方繪有龍、鮫、魚等,共有36種動物配十二生肖。壁畫意境奇麗,作畫色彩明快,構圖也十分巧妙。其所繪36種屬相,是以36種動物配十二地支組合而成,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遺憾的是壁畫毀于村民之手,未能保護下來。
【城關埔頭北宋紀年壁畫墓】1991年10月下旬,縣博物館接到埔頭加油站工作人中的報告稱,埔頭村民胡玉友家改建時,于下落廂房天井邊,發現一座古墓。于是,對之進行了搶救性地發掘。
【水口電站淹沒區雍口壁畫墓群】1990年12月至1991年10月,縣博物館在西濱鎮雍口村12000多平方米的淹沒區地段內,進行了多次的文物普查和復查,發現了一批古墓群,其中壁畫墓就有5處之多。為了趕在被淹沒之前清理完所有墓葬,縣博物館按法定程序對這些壁畫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
【新陽鎮文山雙室壁畫墓】該墓是迄今為止我縣發現的最大規模的一座前后室結構的雙室券頂壁畫墓。建筑結構氣派非凡,別具一格。墓長5.23米、寬2.75米、高2.12米。其中墓壙高1.55米。棺床兩旁設一通水溝,寬0.26米,深0.2米。墓室四周(包括前室)用3條雕刻蓮花瓣的青磚鑲嵌,前室踢腳線各用2組“牡丹花卉”浮雕磚砌筑,邊沿用竹節形磚雕鑲邊。整體裝飾帶有較濃郁的佛教色彩。
明代雙室墓
明代新出現了單室或雙室三合土墓葬,其墓室墻體、隔墻、封頂均由堅固的三合土,墓臺、墓溝用青方磚和條磚鋪砌,墓龕處立一方磚墨書或朱砂書墓志銘,墓亭用花崗巖石打制的享堂屋檐下還擺放花瓶和香爐。多為夫妻合葬墓,隨葬品:瓶、爐、罐、銅鏡、銀飾物等。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閩公網安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