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號: SM11100-0100-2024-00064
- 備注/文號: 尤政文〔2024〕136號
- 發布機構: 尤溪縣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 2024-06-26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省市屬有關單位:
《2024年度尤溪縣酸化耕地治理實施計劃》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
尤溪縣人民政府
2024年6月26日
(此件主動公開)
2024年度尤溪縣酸化耕地治理實施計劃
一、工作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根據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要求,按照“集中資金、統籌資源、協同發力、系統治理”的思路,以提升主要糧油作物產能為目標,統籌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相關措施項目,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綜合治理酸化耕地的酸、粘、瘦、板等主要障礙問題,實現耕地質量的全面提升,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
二、工作目標
2024年在尤溪縣2023年項目實施區域繼續開展酸化耕地治理8.02萬畝,取土樣化驗160個,田間試驗15個,建立示范片5片,打造一批酸化耕地治理的綜合治理的樣板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復制的工作機制。2024年度項目實施后,酸化耕地土壤pH值平均提高0.2個單位,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
三、工作內容
(一)開展酸化耕地治理。在2023年項目實施的基礎上,2024年繼續開展8.02萬畝耕地土壤酸化治理。2024年繼續施用農用石灰質物質、土壤調理劑等改良材料,繼續實施田間試驗和示范工作,因地制宜總結酸化耕地綜合治理技術模式。
1.實施面積及其分布。根據尤溪縣耕地土壤質量情況、耕地的分布情況,同時考慮糧食作物核心產區高標準建設,本次尤溪縣酸化耕地土壤治理實施面積總計8.02萬畝。具體實施地點主要位于尤溪縣境內的城關鎮、梅仙鎮、聯合鎮、西濱鎮、洋中鎮、湯川鄉、溪尾鄉、中仙鎮、臺溪鄉、坂面鎮、新陽鎮、管前鎮、八字橋鄉、西城鎮、尤溪口鎮等15個鄉鎮,各鄉鎮具體實施面積見表1。
表1 酸化耕地土壤治理實施面積
|
序號 |
涉及鄉鎮 |
實施面積(畝) |
|
1 |
城關鎮 |
706 |
|
2 |
梅仙鎮 |
4093 |
|
3 |
聯合鎮 |
6176 |
|
4 |
西濱鎮 |
4361 |
|
5 |
洋中鎮 |
9174 |
|
6 |
湯川鄉 |
9500 |
|
7 |
溪尾鄉 |
5708 |
|
8 |
中仙鎮 |
7250 |
|
9 |
臺溪鄉 |
7117 |
|
10 |
坂面鎮 |
7061 |
|
11 |
新陽鎮 |
7764 |
|
12 |
管前鎮 |
4075 |
|
13 |
八字橋鄉 |
2017 |
|
14 |
西城鎮 |
5100 |
|
15 |
尤溪口鎮 |
98 |
|
合 計 |
80200 |
|
“酸化改良產品+配方施肥”技術模式。該模式以土壤pH值小于5.0的耕地為重點,施用酸化改良產品(農用石灰質物質、酸化土壤調理劑、鈣鎂磷肥等堿性肥料、綠肥種子、有機肥料等,推薦使用酸化土壤調理劑,pH<4.5推薦用量150KG,4.5<pH<5.0推薦用量100KG)為主,兼顧配方施肥與機械深施等綜合治理技術,達到提升土壤pH值,實現快速治理酸化目標。
“酸化改良產品+有機資源”技術模式。該模式以土壤pH值5.0-5.5的耕地為重點,施用酸化改良產品(農用石灰質物質、酸化土壤調理劑、鈣鎂磷肥等堿性肥料、等,優先使用酸化土壤調理劑,推薦用量75KG),配合施用有機肥料、種植綠肥、秸稈還田、配方施肥等技術集成綜合治理,達到調酸和培肥的目標。
“酸化改良產品+有機資源+配方施肥”技術模式。該模式以治理后土壤pH值大于5.5的耕地為重點,結合種植制度,在畝施50KG酸化土壤調理劑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增加有機資源投入,選擇秸稈還田、增施商品有機肥、就地就近利用畜禽糞便堆漚為主的有機肥,種植綠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酸緩沖容量和肥力。
(2)不同種植制度
“煙-稻”輪作治理區技術模式。采用“酸化改良產品+”技術模式,每畝施用酸化改良產品50—150KG,結合秸稈還田、配方施肥、有機資源等技術手段,提升耕地質量。
單季稻(再生稻)治理區技術模式。采用“酸化改良產品+”技術模式,主推每畝施用酸化改良產品50—150KG,輔助綠肥種植。結合秸稈還田、配方施肥、有機資源等技術手段,提升耕地質量。
“菜-菜”輪作和其他旱作治理區技術模式。采用“酸化改良產品+”技術模式,每畝施用酸化改良產品50—150KG,結合配方施肥、有機資源等技術手段,提升耕地質量。
(二)示范片建設。2024年示范片在2023年示范片上繼續開展,2024年建設示范片5個,其中千畝示范片2個,百畝示范片3個,探索打造酸化耕地治理技術的典型應用基地,擴大示范效應。
1.技術模式。千畝示范片2個,采用“酸化改良產品+配方施肥”技術模式。百畝示范片3個,2個百畝示范片采用“酸化改良產品+有機資源”技術模式;1個百畝示范片采用“酸化改良產品+有機資源+配方施肥”技術模式。
2.示范牌建立。每個千畝示范片建立1個長5m,寬3m的示范牌(彩噴、鐵架),示范牌內容需體現:項目名稱,示范區域位置,示范年限,示范作物,技術模式,指導專家等。如有國家、省或市有最新要求,按照最新要求執行。
(三)取土化驗。項目區按照每1000畝采集1個土樣要求,分別在項目實施前及項目實施一季作物收獲后各采集1次土壤樣品,共計采集土壤樣品160個。土壤樣品可委托有檢測資質的單位進行檢測或自行檢測,檢測項目為:pH值、有機質、堿解氮、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緩效鉀、交換性陽離子及5項重金屬有效態(鎘、鉻、鉛、砷、汞)等。
1.樣品采集要求
?。?)在監測點位,采用“S”形或“梅花”法采樣,設分點5個,各分點混合均勻后用四分法取1—2KG裝入樣品袋中,多余土樣棄去。
?。?)采樣后注意挑出根系、秸稈、石頭、蟲體等雜物,保證土壤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本方案中提供的監測點現場采樣時需使用GPS儀等相關儀器對監測點位的具體位置進行確認。
(4)采集的土壤統一寄送至有檢測資質的單位,進行標準化檢測。
(四)開展田間試驗。開展酸化改良產品用量與品種試驗,技術模式與酸化治理肥效驗證試驗(不同處理模式、不同類型)等田間試驗15個,其中主推的土壤調理劑品種、用量等試驗不少于3個。
1.酸化改良產品用量試驗
(1)試驗點選址要求。酸化改良產品用量試驗計劃建設5個,選擇土壤pH值<5.5的鄉鎮,主要作物為水稻、蔬菜等。
(2)試驗設計。采用重復試驗設計,施肥保持原本一致的情況下設置4種不同用量的酸化改良產品試驗,試驗處理分別為:
處理1:配方施肥
處理2:配方施肥+土壤調理劑(50KG/畝)
處理3:配方施肥+土壤調理劑(100KG/畝)
處理4:配方施肥+土壤調理劑(200KG/畝)
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在開展田間試驗前,每個試驗點采集本底土壤樣品。
(3)測定項目與方法。土壤理化性狀測定,試驗前和試驗后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各處理小區土壤采樣,測定pH、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等指標。收獲期測產,并進行相應農藝性狀和品質指標測定。
2.不同酸化改良產品對比試驗
(1)試驗點選址要求。不同酸化改良產品對比試驗建設5個,選擇在土壤pH值<5.5的鄉鎮。試驗所選地塊應形狀整齊、肥力均勻、坡度平緩、具有代表性,避開居民區、道路、堆肥場所、樹木遮蔭、土傳病害嚴重和其他人為活動的影響。試驗地塊在選取后不準進行其他任何的試驗計劃。主要作物為水稻、蔬菜等作物。
(2)試驗設計。采用重復試驗設計,施肥保持原本一致的情況下設置4種不同酸化改良產品處理。試驗設4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
處理1:配方施肥
處理2:配方施肥+主推土壤調理劑品種1
處理3:配方施肥+主推土壤調理劑品種2
處理4:配方施肥+主推土壤調理劑品種3
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在開展田間試驗前,每個試驗點采集本底土壤樣品。
(3)測定項目與方法。土壤理化性狀測定,試驗前和試驗后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各處理小區土壤采樣,測定pH、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等指標。收獲期測產,并進行相應農藝性狀和品質指標測定。
3.技術模式與酸化治理肥效驗證試驗
(1)試驗點選址要求。不同技術模式對比試驗建設5個,選擇在土壤pH值<5.5的耕地上實施。試驗所選地塊應形狀整齊、肥力均勻、坡度平緩、具有代表性,避開居民區、道路、堆肥場所、樹木遮蔭、土傳病害嚴重和其他人為活動的影響。試驗地塊在選取后不準進行其他任何的試驗計劃。
(2)試驗設計。技術模式與酸化治理肥效驗證試驗采用大區試驗設計,每個試驗設置2個處理,不設重復,具體的試驗處理如下:
處理1:常規施肥;
處理2:主推技術模式。
(3)測定項目與方法。土壤理化性狀測定,試驗前和試驗后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各處理小區土壤采樣,測定pH、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等指標。收獲期測產,并進行相應農藝性狀和品質指標測定。
(五)效果評估
1.耕地質量評價
在尤溪縣選擇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性耕地開展酸化耕地治理8.02萬畝,在2024年項目實施前后分別采集土壤樣品各80個(應在相同的點位上取樣),比較項目實施前后的土壤pH值,以評價項目實施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項目實施過程中建立耕地質量等級動態變化數據庫,為科學評價項目實施效果提供依據。完成項目實施前和2024年酸化耕地實施區域耕地質量等級評價工作以及耕地質量等級提升評價報告。依據《耕地質量等級》(GB/T33469),根據不同區域的特征,分別選取調查和采樣分析指標,確定指標權重,建立隸屬函數、計算隸屬度,計算耕地質量綜合指數、劃分耕地質量等級。
耕地質量評價調查指標包括基礎性指標和區域補充性指標。其中基礎性指標主要有地形部位、有效土層厚度、耕層質地、質地構型、生物多樣性、清潔程度、障礙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農田林網化率10個指標。區域性補充指標包括耕層厚度、田面坡度、地下水埋深、海拔高度、鹽堿化程度、田塊面積(自選指標)、田間道路(自選指標)。耕地質量評價采樣分析指標包括耕層土壤容重、pH、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
2.農戶滿意度調查
2024年在項目區實施過程中開展農戶滿意度調查工作。
3.上圖入庫
將尤溪縣酸化耕地治理項目信息和數據上傳到國家農業信息化平臺,以便于各級農業部門了解和查詢酸化耕地治理項目建設實施情況。
(1)項目基礎信息錄入。在系統上傳尤溪縣酸化耕地治理項目的項目名稱、建設地點、建設規模、實施面積等項目基本信息。
(2)項目實施范圍標繪。結合最新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高分辨遙感影像、項目實施區域等信息,在土地類型為耕地的范圍內標繪酸化耕地治理項目實施區域界線。
四、進度安排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工作在2024年10月31日完成;
第二階段:土壤酸化治理階段在2024年12月31日完成;
第三階段:驗收與總結在2025年3月31日前,全面完成項目驗收、田間試驗、項目總結等工作并上報福建省農業農村廳。
五、保障措施
(一)壓實工作責任。建立項目推進工作機制,細化任務分解、實化工作措施、抓好組織實施、加快項目落地見效。要在劃定治理區域內繼續實施酸化耕地治理,根據農時季節,序時推進項目實施。
(二)項目及資金管理。嚴格項目資金管理,財政、農業農村部門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抽查,監督和指導資金的合理合規使用。中標企業按合同項逐項落實,發放產品登記造冊存檔備查,并以村為單位進行公示。
(三)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按照一個完整年度安排項目進度,推進落實。在保證項目資金安全和使用效益的前提下,優化資金撥付流程,縮短資金撥付環節時間,根據項目實施進度,加快項目資金支出進度。開展宣傳指導,在關鍵農時開展現場觀摩、技術培訓、專家巡回指導等活動,應用“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技術到位率。采取有效形式,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好關鍵技術,及時準確掌握相關數據。廣泛利用報刊、互聯網、微信等媒體進行宣傳報道,充分挖掘推進項目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樹立一批典型示范樣板,普及土壤酸化耕地治理技術知識,營造良好氛圍。
六、資金來源及使用計劃
2024年項目總投資為1300萬元,其中中央配套資金為1000萬元,地方自籌資金300萬元,中央配套資金占比76.92%。
附件:尤溪縣酸化耕地治理項目實施總投資預算表(2024年)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閩公網安備號: